▲走马古镇,一位老人从“马”字墙前走过。
▲九龙坡区走马古镇。
◀走马古镇,街头随处可见与“马”有关的景观。
(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特约摄影马多摄)
“走马”渊源——
赵子龙曾在此跑马射箭
本报记者 李健 韦巧云
“胡萝卜咪咪甜,看到看到要过年。”1月28日,天微微亮,九龙坡区走马古镇里的走马戏台茶馆就响起了讲故事的声音。闻声走进,原本宽敞的茶馆早已坐满了茶客,台上,75岁的民间故事艺人刘远扬正用地道的重庆方言,绘声绘色地讲述《走马岗上年三十》。
此地为何叫“走马”?“走马”的由来有何历史渊源?当天,记者带着疑问寻访当地,“走马”二字的由来渐渐明晰。
话说三国时有个“走马岗”
“我从小就在走马老街长大,你们算是问对人了。”刚从戏台上讲完故事下来的民间艺人刘远扬,听说我们来探访“走马”二字的由来,高兴地把我们引到茶馆外的石阶上,指着狭长的老街说。
75岁的刘远扬是走马古镇唯一健在的国宝级故事家,他从12岁就开始讲故事,71岁时被文化部授予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走马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”。在走马生活了一辈子的他,见证了走马几十年来的风雨变化。
刘远扬说,三国时期,蜀国五虎上将赵云(字子龙)镇守江州——也就是现在的重庆,府邸就修建在走马的高家石坝。高家石坝地形巍然高大,赵云的家兵每日都要在石坝上骑射操练,气势磅礴。一日,诸葛孔明到江州视察,他站在赵云的府邸前,向四面望去,从龙滩子到金刚庙逶迤五里,山形就犹如奔腾的巨马雄踞在白市驿之上,威武壮观。
“赵云及其将士兵丁每日都在山岗石坝上跑马射箭,所以,此地就被称作‘走马岗’。”刘远扬说,解放前,这里都还叫“走马岗”,解放后才渐渐改为公社、场、镇。站在戏台茶馆外面的石阶上,在刘远扬中气十足、铿锵有力的讲述中,一千多年前诸葛亮在走马岗上观士兵操练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。
镇上好多“故事大王”
从前,走马是川渝驿道上的重要场镇,“走马”的来历还与当时的马帮有关。
走马镇位于巴渝中心地带,自古以来便是商贾往返渝州、蜀都的必经之地,因其西临璧山、南接江津,素有“一脚踏三县”之说。由于特殊地理位置,该镇早在宋代便有驿站,明代中叶已形成集市,是重庆古时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,青石板铺就的驿道穿越该镇的8个村落。往来于成都和重庆的货物,都需要用马匹和人来托运,叮叮当当的马帮和挑着担子的力夫沿着青石板路穿城而过,古镇的青石板上马蹄印清晰可见。
作为重要的驿站,南来北往的客商、马夫都会在走马岗上歇息一宿,在客栈、茶馆闲聊神吹,久而久之,民间故事、歌谣、谚语、俗语为主要形式的走马民间曲艺就开始盛行,走马岗上会讲故事的人不胜枚举。
刘远扬告诉记者,他小时候,走马街上到处都是卖唱的、说书的,在这种熏陶下,他从11岁就开始讲故事,“先是讲孙悟空、猪八戒这些神话故事,后来听马夫们讲路上的见闻,觉得很有意思,也学着讲,不知不觉就坚持到了现在。”
在刘远扬看来,“走马”和“故事”已经融为一体,穿梭的马帮、客商为走马带来了取之不尽的民间故事题材。“走马民间故事包含了旧时代商客、马夫们对于忠、义、仁、勇的理解,它不是单纯的故事,而是教人如何做人。”刘远扬说。
随着经济、社会的发展,走马镇已渐渐失去商贸集市的作用。现如今,除了逢二、五、八赶场天,古镇老街上很难见到热闹繁荣的景象,但爱讲故事、爱喝茶的传统却并没有改变。每天,青石板路旁的简陋茶馆里,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老人,喝着热茶、嗑着瓜子,讲述着自己脑子里的民间故事。
2010年,以讲唱民间故事和山歌著称的走马古镇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“中国曲艺之乡”称号。为保护走马民间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走马古镇上,逢八就要集体讲故事,8日、18日由年轻人讲,28日则由老民间艺人讲。同时,当地还成立了走马民间故事保有会,负责保护、传承走马民间故事。
|